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篇
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,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,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,一般都用带“文件头”形式下发。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
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,聚落的形成和发展。
2.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、形态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。
3.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。
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,培养学生联系实际,
发现地理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,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。
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;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
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,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。
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。
2.聚落与环境的关系。
3.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。
“聚落的形态”和“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”两部分,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。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。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,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。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,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,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,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。故本节的重点是“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”和“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”。
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,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,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,启发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。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,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。
课前准备: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,教师提出具体要求,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,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、解决问题。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:(1)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,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;(2)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,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;(3)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,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。
[导入新课]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“高级动物”,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,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“居住”景观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,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?(边展示,学生边回答,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。)
[承转]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,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——聚落。
讲述新课:
[一] 讲述“聚落的形态”,按以下步骤:
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,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,再举些例子。
[承转]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,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,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,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;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,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。那么,它们有何差别呢?
1.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、乡村景观图片:引导、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,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
哪些好处?
[启发]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、高度、道路的修筑情况、商店、医院等的多少,有无农田、果园、鱼塘等方面对比,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。
[讨论] 让学生分组讨论,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,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、信息流通的快慢、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;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,上讲台当小教师,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。
[教师小结]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:
2.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、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。
[讲述]:通过同学们的讨论,不难看出,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。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,大一些的叫做城镇,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。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,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,具有很大的生活、活动空间。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,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。城市人口密集,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,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。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。
但是,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,你我就身在其中,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,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?
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、住房紧张、工业污染、大气污染、水体污染、生活噪音、生活垃圾、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。
[小结] 随着城市的发展,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,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,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,管理与保护。在城市的建设中,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。
[过渡]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,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。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,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、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。
3. 教师展示动画: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,讨论城市发展过程。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。
[教师提问]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,很不均匀,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,我们就可以知道,人口分布不均,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。那么,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,分析讨论: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?
[启发]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?为什么?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?气候如何呢?如: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?
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,讨论。
[小结]:聚落的形成受水、地形、气候、交通等条件影响。气候温和、水源丰富、交通便利、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。
[承转] 由于环境的不同,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(房屋)风格不同。为什么呢?
[讨论] 把学生分成3组,展示课前搜集的“东南亚的高脚屋”、“北非的平顶屋”、“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”的图片,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。
教师进一步引导: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?(学生回答)
[教师总结]: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,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,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
密切,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。
[承转] 正因为不同地区、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,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。
4.讲述“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”
[展示]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,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,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?
[学生思考讨论] 教师总结: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,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、某个民族、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,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、民俗风情、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。
[教师提问] 有 ……此处隐藏8933个字……构建开放的、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,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。它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,向我们诠释着全新的教改新理念。今年的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,提倡大量识字,大量阅读,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、阅读的愿望。
《雨点儿》是一篇科学童话。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,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,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,有了雨水的滋润,花更红了,草更绿了。本课教学设计在新教改思想的指导下,以识字教学为主,指导学生认读十二个生字,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词。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、连贯地朗读全文。同时学习一个生字“方”,并让学生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一科学常识。力求新的教学模式,能调动学生的兴趣,给予他们充分学习的自由空间、挖掘潜能的机会,以促进他们高效、愉悦地学习。
教学设计(第一课时)
1.导入部分。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配合动作表演唱歌曲《小雨沙沙》,同时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,为学生营造出轻松、有趣的学习氛围,把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,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,使学生备有饱满、激昂的情绪。
2.课文范读。根据课文内容,制作了相应的动画课件(如:下雨的情景,雨后的美景。)。生动的朗读,逼真的画面,将课文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,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、感悟。
3.自主学习。本课教学设计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。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,找自然段,找生字,自学生字。其次以小组长带读的形式巩固生字的学习。在学习中,学生自己控制学习的过程,自由讨论、自由交流,使他们的学习更主动,更灵活。
4.游戏辅助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,那当属“游戏”了。因此,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--学词--读文为主干,以游戏为主要形式。例如:摘苹果游戏,苹果上写有生字,学生会读后,苹果就掉下来,以此来学习生字;找朋友游戏,一部分学生拿写有生字的雨点,一部分学生拿写有音节的雨点,然后找相对应的朋友,以此来巩固生字;摘蘑菇游戏,创设森林情景,草地上有许多蘑菇,蘑菇上有要认读的7个词语,学生摘到蘑菇后再带大家读一读,以此来学习词语。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字、学会了词语。
5.读文感悟,有感而读。以读促思,让学生读完课文后,再思考相关问题。如,课文最后,我提出一个问题:你知道雨点儿有什么作用吗?让学生展开讨论,更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。又如,教学中我提出:除了雨点儿数不清,你还知道什么东西数不清吗?让学生发散思维,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,从而去体会这一句该怎么读?
6.生字教学。一年级教学以识字、写字为主要任务,因而在课程的最后学写一个生字“方”,采用学生观察后教老师写的方式,来激发他们的兴趣,使他们知道:我现在是老师了,我不仅要教得好,也要写得好。这样使写字教学更有效率。
总之,给予学生宽松,愉悦的学习空间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:
1.学会生字词。
2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3.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神态、动作、语言的句子,从中感悟人物形象,懂得什么是尊严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抓住描写哈默的神态、动作、语言的词句,理解杰克逊的话: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,可它百分之百是个富翁,因为它有尊严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新课:
一个寒冷的冬天,在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者的人,其中有一个衣衫褴褛、面容憔悴、骨瘦如柴的年轻人,可有人却说他有尊严,这是为什么呢?这节课继续学习《尊严》。
二、新课
1.请快速浏览课文,找到说年轻人有尊严的那句话,(出示: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,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。因为他有尊严。)这句话是谁说的?富翁是什么意思?
2.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,走进这个年轻人,走进他的心灵,看看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,为什么杰克逊大叔会有这样的评价?
3.自读课文,思考: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,他与其他人的相同之处是什么?最大的不同是什么?画出描写年轻人外貌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,想一想,从年轻人的表现里,你体会到了什么?
4.交流:(出示: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,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),你感受到了什么?体会饥饿程度之深。
他们为什么饿?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?(逃难)什么是逃难?在逃难的路上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?
小结:这些人背井离乡,一路上风餐露宿,又经历了长途跋涉,此时他们已是面呈菜色、疲惫不堪,相当的虚弱,急需人们的援助。
5.此时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?(脸色苍白、骨瘦如柴)。你体会到了什么?(和其他的逃难人一样,同样饥寒交迫、生活艰难。)
6.出示:一个脸色苍白,骨瘦如柴的年轻人,他最需要的是_______
7.再读2-5自然段
(1)出示三次对话,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?(请求劳动,不想不劳而获,先干活再吃饭,态度坚决,不想接受施舍。)
年轻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?(一个人在穷困潦倒、逃难流亡之际,仍坚持先干活再吃饭,他的表现实在令人钦佩。)
(2)分角色读三次对话
现在年轻人得到的食物和别人的一样吗?(以劳动换取食物,这是他与别人最大的不同)
(3)如果此时这个年轻人就站在你的面前,你想对他说什么?
小结:年轻人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,也不肯接受施舍,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,这就是做人的尊严,他的这种自尊、自重、自信的品格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和尊重,不仅把他留在了庄园,而且把女儿许配给他。
(4)出示: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,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。因为他有尊严。
再来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(什么都没有是指他现在身无分文,富翁是说他精神和人品是富有的,他自强、自重,这种人格尊严会不断地发奋努力,用劳动创造无尽的财富)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再读这句话。
8.再读2-5自然段,体会杰克逊的人格魅力
杰克逊从年轻人的言行、神态中发现了他的人格尊严,非常尊重和赏识他,可见杰克逊也是一个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。他无私的帮助他人,尊重他人,看重人品值得我们学习。
9.杰克逊大叔没有看错,二十多年后,这个年轻人果然取得了具大的成功(齐读最后一段)
这个年轻人是谁?他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?
(一个人有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,拥有尊严这笔精神财富,这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,可见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,它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。)
三、课堂延展,总结全文:
1.读资料,谈感想
2.推荐图书《勇敢的人--哈默传》。
3.总结全文
从小要有自尊心,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尊严。
4.读名言
板书设计:
尊严
年轻人
杰克逊
赞赏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