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话剧《雨花台》有感-观后感

时间:2024-10-29 10:29:51
观看话剧《雨花台》有感-观后感

观看话剧《雨花台》有感-观后感

  《雨花台》是一个虚构的故事,将不同时期、不同地点就义的雨花台烈士放在了同一个戏剧时空,展现了恽代英等雨花英烈在狱中大义凛然、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。下面cnfla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观看话剧《雨花台》有感,希望对您有帮助!

  观看话剧《雨花台》有感(一)

  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曲折历史,这是一幅大气磅礴的壮美画卷,这是一段凄婉悲怆的动人诗篇。

  雨花台上,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,前仆后继,绝望而坚定。

  狱中的日子是那么的难捱——漆黑的牢房,阴湿的床垫,霉烂的食物。他们不知道每天一睁开眼睛,将要面临的是什么,老虎凳,亦或是辣椒水;他们眼睁睁看着身边一位位同志被凶恶的狱吏带走,再也没有回来;他们很清楚继续拒不交代,等待自己的结局是什么——雨花台上一颗冰冷的子弹。

  他们的心里,可曾有怨,可曾有悔?每当受尽折磨之后,他们可曾想过,倘若自己没有踏上这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,会有怎样的经历?他们之中,有人父母老弱,正需儿女扶养;有人新婚燕尔,正值美景良辰;有人尚未成年,难舒胸中意气。试问,谁不想承欢父母膝下,谁不想夫妻举案齐眉,谁不想一展心中宏图?

  诗人汪国真说,我不去想是否成功,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。

  脆弱的生命,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面前,是那么的不值一提;一个又一个革命的殉道者,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,像拍在岸边礁石上的浪花般,显得如此可笑。然而乐观的他们却告诉自己,倘若自己的死,能使新中国的到来早一分钟,那么自己的死,便是有意义的。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。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,英勇斗争,不怕牺牲。党章上的话语在白纸上不过是一道道墨迹,他们用行动,将其生生铭记在我的'心里。

  “国不可以不救。他人不去救,则唯靠我自己;他人不能救,则唯靠我自己;他人不下真心救,则唯靠我自己。”

  一次次重复的,不是台词,是信仰。是要推翻旧中国,建立新中国的信仰;是要让人们幼有所养,老有所依的信仰;是誓要让中华民族,不再做东亚病夫,能够挺胸抬头,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仰!

  雨花台下,站着革命事业的接班人。

  缓缓落下的大幕没有隔绝响彻大厅的掌声,缓缓离场的脚步声中不时传来一两声啜泣。听到最多的是一句“是我我肯定坚持不下来”,诙谐的调侃中,对烈士的敬重不言而喻。

  我们出生在和平的时代,社会和谐国家强盛,没有经历过贫困与饥饿,没有忍受过屈辱与折磨。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革命胜利的成果,我们甚至抱怨为何祖国不能给我们更多。

  今天我才明白,不要去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,而要问你为这个国家,做了什么。

  我们在为烈士们的流血而流泪,可是如果我们现在不流汗,有朝一日我们的国家便会再次流血!

  革命烈士未竟之志,终要由我们去完成。

  终将由我们去完成。终必由我们去完成!

  雨花台旁,风悄悄吹过,雨悄悄下过,信仰的种子已经种下,它会慢慢生根发芽,慢慢成长壮大。

  观看话剧《雨花台》有感(二)

  是什么支撑起雨花台英烈们不屈的脊梁,是什么铸造了这些志士仁人不朽的灵魂?是什么让他们无所畏惧、慷慨赴死?观看了话剧《雨花台》后,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志都找到了答案。是信仰,从他们身上,我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。

  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来自五湖四海,当时是作为要犯被押来民国政府首都南京,直至就义;他们中很多人出身于富裕家庭,受过良好的教育,其中还有留洋的博士;他们牺牲时大多很年轻,平均年龄不足30岁,最小的才16岁。他们都有机会苟且偷生,但他们都选择了死亡,个个都闪烁着炽热的光芒。恽代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,“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,只有一副近视眼镜,值几个钱。我身上的磷,仅能做四盒洋火。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,我希望他燃烧起来,烧掉过老的中国,诞生一个新中国!”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。

  “国不可以不救。他人不去救,则唯靠我自己。他人不能救,则唯靠我自己。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。”更体现了他坚持信仰,勇于担当的豪迈气概。而施滉 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就加入了共产党。他在美完成学业后,面临两种选择,一种是继续留美,不但可躲过国内反动势力的通缉,而且阖家团聚,生活安定;另一种是回国参加革命斗争,走进布满荆棘的道路,他毅然选择了后者。许包野,是雨花英烈当中学历最高的。他在法国和德国留学,精通德法俄等六国语言,并在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。 敌人以“在国外无论学校还是研究机构,你们自己选择,可以举家前往,一切费用由政府承担”利诱,以他们妻子家人的安全进行威逼,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。

  还有,“我不需要任何人记住我,讨论我,我只希望人们自由地活着,我只希望这个国家能够独立自由。”“真理和正义不能妥协。”“牺牲,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,为了天下人。”“我最大的心愿是中国再没有这样的老人,每一个人都有工作、有饭吃、有房子住,每一个人活得都有尊严”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信仰。信仰的可贵在于有所守护,每一个有信仰的人都是鲜活的、充满张力的,而没有信仰的人是空虚的、乏味的、单薄的。

  那时候,他们的理想和信仰是为将来的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,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。那么,我们在这个时代的信仰是什么?应是彼时信仰的延续,更应是未来信仰的开启。先辈开拓的自由之地要由我们来守护,先辈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要由我们来继承。共产党人,理应胸怀天下、心系万民。

  《雨花台》是一个最真实的故事,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真实的经历,且比剧中更加动人心魄;每一个烈士身上都有那 “信仰至上、对党忠诚、舍身为民、勇于担当”的崇高精神。这种精神,也最值得当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发扬光大。沧海桑田,今日之中国正按照烈士们当年的理想飞速发展,国家强大,人民富足,但信仰的坚守却一日不得松懈,这是我们事业的基石。“两学一做”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,我们要学就学这种精神,要做,就做这样的共产党人。

《观看话剧《雨花台》有感-观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